案例展示

当前位置:首页>案例展示

电话轰炸黑产调查:违法骚扰背后的暴利链

时间:2025-08-03   访问量:0

电话轰炸现象的背后

近年来,电话轰炸作为一种骚扰手段逐渐进入公众视野。它通常指通过高频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,对目标进行持续干扰。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个人隐私,还可能涉及违法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市场上竟存在明码标价的“电话轰炸服务”,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,具体费用取决于轰炸时长、频率和目标数量。

价格差异的关键因素

电话轰炸服务的定价并非随意设定,而是由多个因素决定。首先是技术成本:自动化拨号软件或虚拟号码的租用费用直接影响报价。其次是服务时长,短时轰炸(如1小时)可能只需50-100元,而持续数天的“套餐”则可能高达500元以上。此外,若目标为特定地区或需绕过防骚扰系统,价格会进一步上涨。部分黑产团伙甚至提供“定制化服务”,比如针对企业或个人的精准骚扰,收费更高。

法律风险与应对建议

需要明确的是,电话轰炸行为在我国属于违法行为。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和《网络安全法》均对恶意骚扰作出处罚规定,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拘留或刑事责任。对于普通用户,若遭遇此类骚扰,可保存通话记录、短信截图等证据,并向公安机关或运营商举报。同时,建议开启手机防骚扰功能,或使用第三方安全软件拦截陌生号码。

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

预防电话轰炸的关键在于保护个人信息。避免在不明网站填写手机号,谨慎参与线上抽奖或问卷调查。若发现号码泄露,可及时联系运营商申请临时保护服务。此外,社交平台上勿公开手机号,减少被恶意利用的风险。对于企业用户,则应加强内部数据管理,防止客户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。

上一篇:电话轰炸黑产调查:违法风险与防范指南
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