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不少人都遭遇过“借款电话轰炸”——手机频繁接到陌生号码的推销贷款、低息借款的骚扰电话,甚至一天多达几十通。这种现象并非偶然,背后往往与个人信息泄露、黑产链条以及金融平台的激进营销策略有关。许多受害者表示,自己从未主动申请过贷款,却突然被各种借贷平台“盯上”,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情况。
借款电话轰炸的源头通常是个人数据的非法交易。用户在注册某些APP、填写调查问卷或点击不明链接时,可能无意中泄露了手机号、身份证等敏感信息。这些数据被黑产团伙低价收购后,转手卖给贷款中介或金融机构。此外,部分不规范的网贷平台也会共享用户数据,导致信息在行业内“裸奔”,最终成为骚扰电话的目标。
面对频繁的借款电话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首先,直接挂断并标记为“骚扰电话”,利用手机自带的拦截功能或第三方软件屏蔽类似号码;其次,向运营商投诉或通过“12321”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反馈;最后,谨慎保护个人信息,避免在非正规平台填写手机号。如果骚扰行为涉及威胁或诈骗,务必保留证据并报警。
近年来,国家已加大对骚扰电话的整治力度,要求贷款机构规范营销行为,禁止非法获取用户信息。但根治这一问题仍需时间。作为普通用户,除了提高警惕,还应了解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法规,明确自身权利。若因信息泄露遭受损失,可依法维权。同时,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,避免轻信“低息”“秒批”等诱导性广告,从源头减少被骚扰的风险。
上一篇:五四短信轰炸:技术滥用与防范之道